苯乙烯市场缺口将长期存在
[
2006-10-30
] 来源于:
中国化工信息
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苯乙烯树脂(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离子交换树脂、不饱和聚酯以及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SBS等。此外,还可用于制药、染料、农药以及选矿等行业。
全球市场将供大于求
由于PS和ABS树脂等下游产品消费的强劲拉动,近年来世界苯乙烯生产发展很快。1999年世界苯乙烯的生产能力只有2169.8万t/a,2004年增加到2615.7万t/a,其中美洲地区为752.3万t/a,欧洲地区为712.9万t/a,中东地区为119.5万t/a,亚洲地区为1018.0万t/a。
目前世界苯乙烯单体总产能已接近3000万t/a,而2005年需求仅为2500万t,预计到2010年世界苯乙烯产能将达到3600万t/a,而需求为2800万t左右。预计2005~2010年全球苯乙烯年均需求增速为3.7%,产能年均增速4.5%,产能增速明显快于需求增加的速度。因此,未来几年全球苯乙烯市场将呈现产能过剩局面,特别是北美和欧洲的产能将严重过剩,目前这些地区正在进行产能整合优化。
2006~2008年世界新增苯乙烯产能统计见表1。未来三年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和中东地区,其中中东地区产能增长最快,预计到2008年该地区产能将达353万t/a。
由于产能增长过快,未来几年全球苯乙烯开工率不得不下调,2007年开工率将由2004年的89%降至85%,2008年则进一步下降至80%,据预测苯乙烯行业在2010年之前将一直维持低盈利状况。
目前,全球苯乙烯需求增长最快的是中南美和中东欧地区,其次是亚洲地区。但需求增量最多的是亚洲地区,占世界需求增量的60%以上。
预计2008年之前,全球苯乙烯需求增长将保持目前的速度。今后苯乙烯的发展重心将向亚洲及中东地区转移。预计2006年世界苯乙烯总消费量将达到2600万t,其中亚洲地区将达到1219万t;2008年全球苯乙烯的需求量将达2783万t,亚洲地区将占世界总需求量的50%左右。
国内产能进入快速增长期
2005年我国5万t/a以上的苯乙烯生产装置共15套,产能合计为187.4万t/a(见表2)。
2005年我国共有3套苯乙烯新装置建成投产,分别是上海赛科石化50万t/a、中铁联合物流-常州东昊化工15万t/a和中石油锦西炼化公司6万t/a。另外,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采用ABB鲁姆斯/UOP技术进行了6万t/a苯乙烯装置扩能改造,产能达到9万t/a,于当年9月投产。2005年我国苯乙烯新增能力为74万t/a。中海油公司与壳牌合资在广东惠州建设的的56万t/a苯乙烯装置于2006年4月投产,正在建设中的还有江苏利士德化工(江苏双良集团)在江阴的20万t/a、锦州石化8万t/a、海南实华嘉盛化工有限公司与江苏嘉盛化学品工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8万t/a等装置。预计2006年我国将新增苯乙烯产能100万t/a。
巨大的需求缺口和持续强劲增长态势,是我国苯乙烯不断扩能的原动力。2006~2008年仍是我国苯乙烯产能的大规模增长期,一些新建和扩建项目仍将陆续进行。预计到2007年,我国苯乙烯总产能将达到400万t/a。近期国内新增苯乙烯装置统计见表3。
国内市场长期供不应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苯乙烯下游产品PS以及ABS树脂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对苯乙烯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2000~2005年我国苯乙烯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16.2%,2005年达到404.95万t。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我国苯乙烯产量也随之增加,2005年我国苯乙烯产量达到125万t,同比增长26.8%,使国产率由2004年的25.3%提高到30.56%,但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
我国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PS、ABS树脂、SAN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丁苯橡胶、丁苯胶乳以及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等,其中PS是苯乙烯最重要的消费领域。
随着我国建材、家电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PS、ABS树脂以及苯乙烯系列橡胶SBR、SBS等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尤其是未来几年我国PS市场需求将以年均7.9%的速度增长,相对应苯乙烯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预计2010年我国对苯乙烯的需求量将达到580万t,而届时我国苯乙烯产能为450万t/a左右,市场缺口为130万t。
进口量将会逐年减少
近年来,虽然我国苯乙烯产能一直保持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下游衍生物快速持续增长的需求,每年都需进口大量的苯乙烯单体。2003~2005年我国苯乙烯进口统计见表4。
由于2005年新装置的投产,使得该年苯乙烯进口量同比略有下降。2006~2007年还将有数套大型装置陆续投产,预计未来2年,我国苯乙烯进口量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建议
(1)随着亚洲和中东地区大型苯乙烯装置的陆续建成投产,势必会导致更多的国外产品流入我国,对我国苯乙烯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国内苯乙烯生产装置规模偏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应尽快采用先进技术对现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提高装置的规模和工艺技术水平,使单套装置的生产规模达到20万t/a以上。
(2)目前,我国乙烯资源产不足需,而催化裂化干气资源却相对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建议有条件的炼油企业积极开发利用干气生产乙苯和苯乙烯的生产技术。
(3)苯乙烯/环氧丙烷联产法工艺可同时生产苯乙烯和环氧丙烷两种化工产品,适合建设大规模生产装置,建议我国新建苯乙烯生产装置采用此工艺。同时还应加快以丁二烯制苯乙烯、以甲苯制苯乙烯以及乙苯脱氢-氢选择氧化制苯乙烯等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步伐,努力缩短与国外技术之间的差距。
表1 2006~2008年世界新增苯乙烯产能统计 万t/a
生产企业 | 国家/地区 | 产能 | 拟投产时间 |
雪佛龙菲利普斯公司 | 沙特 | 73.0 | 2007年第3季度 |
沙特石化公司 | 沙特 | 60.0 | 2006~2007年 |
科威特tyrene公司 | 科威特 | 45.0 | 2008年 |
伊朗国家石化公司 | 伊朗 | 64.5 | 2006~2007年 |
Pemex石化公司 | 墨西哥 | 10.0 | 2009年之前 |
Innova公司 | 巴西 | 25.0 | 2008年 |
中国南海石化 | 中国 | 56.5 | 2006年3月 |
Reliance工业公司 | 印度 | 55.0 | 2006年4季度 |
台湾化学和纤维公司 | 中国台湾 | 60.0 | 2006年 |
合计 | — | 449.0 | — |
表2 2005年我国苯乙烯主要生产企业产能统计
万t/a
生产企业 | 产能 | 工艺 |
上海赛科石化 | 50.0 | UOP/Lummus |
中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 | 20.0 | Monsanto/Lummus,采用国内技术扩能 |
中铁联合物流-常州东昊化工 | 15.0 | 国内负压绝热技术 |
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 | 14.0 | UOP/Lummus+国内等温绝热技术 |
扬子巴斯夫苯乙烯系列有限公司 | 12.0 | UOP/Lummus |
中石化茂名石化分公司 | 12.0 | UOP/Lummus |
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 | 10.0 | 国内负压绝热技术 |
中石油大庆石化总厂 | 9.0 | Fina/Badger |
中石化燕山石化分公司 | 8.4 | Monsanto/Lummus+Smart苯乙烯技术 |
中石化广州分公司 | 8.0 | Fina/Badger |
中石油锦西炼化公司 | 6.0 | 国内技术 |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6.0 | Fina/Badger |
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 | 6.0 | 国内等温绝热技术 |
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 | 6.0 | 国内负压绝热技术 |
广东中山市南荣化工有限公司 | 5.0 | — |
合计 | 187.4 | |
表3 近期国内新增苯乙烯装置统计
万t/a
生产企业 | 产能 | 地区 | 备注 |
中海油/壳牌合资 | 56 | 广东惠州 | 2006年4月已投产 |
江苏利士德化工 | 20 | 江阴 | 预计2006年投产 |
中石油锦州石化公司 | 6 | 锦州 | 预计2006年投产 |
海南实华嘉盛化工有限公司 | 8 | 海南洋浦 | 预计2006年投产 |
汕头海洋公司 | 40 | 福建泉州 | 拟建 |
扬子巴斯夫苯乙烯系列公司 | 18 | 南京 | 拟扩建 |
台湾苯乙烯单体公司 | 15 | 福建泉州 | 拟扩建 |
辽宁华锦化工有限公司 | 14 | 辽宁 | 拟扩建 |
上海高桥石化公司 | 10 | 上海 | 拟建 |
南京金陵石化公司 | 6 | 南京 | 拟建 |
中国金盛合资公司 | 20 | 上海金山 | 拟建 |
中石化广州石油化工公司 | 4 | 广州 | 拟扩建 |
香港润达集团公司 | 85 | 珠海 | 拟建,2007年完成 |
新疆独山子石油化工公司 | 32 | 新疆 | 拟建,2007年完成 |
合计 | 334 | | |
表4 2003~2005年我国苯乙烯进口统计 万t
年份 | 2003 | 2004 | 2005 |
进口量 | 266.06 | 288.90 | 281.2 |
进口依存度/% | 73.85 | 74.70 | 6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