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氯化物市场趋于饱和国内企业应避免无序竞争
[
2005-08-24
] 来源于:
中国化工信息周刊28期
高附加值含氯化学品市场分析⑥
2005年我国甲烷氯化物装置能力为100.83万t/a,预计2006年将达到117.31万t/a。2007年以后,国内甲烷氯化物装置能力年增长率将减缓至5%~10%。四氯化碳单产装置2005年将全部关闭。2005年我国甲烷氯化物主要企业及产能统计见表1,2006年部分在建装置建成后,我国甲烷氯化物产能统计情况见表2。(表略见周刊)
目前我国90%的甲烷氯化物装置为引进甲醇法技术和引进关键设备,产品纯度均能达到99.96%,质量指标、原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均达到国际水平。引进装置的原材料成本约为3500~3800元/t、生产成本为4500~4700元/t。
生产需求稳定增长
二氯甲烷主要用作电影胶片溶剂、医药、农药、脱漆剂,替代CFC11用作聚氨酯发泡剂,替代苯、二甲苯用作粘结剂溶剂,同时也用于金属清洗和电子清洗行业,近年来也开拓了一些新的用途——作为生产制冷剂HFC32的原料。随着HFC32在发达国家需求的增长,二氯甲烷用量增幅加大。国内消费量增长也很快,2000~2004年我国二氯甲烷产量、进口量及表观消费量见图1。二氯甲烷每年出口量均不足3000t,2004年国内表观消费量为19万t,预计到2005年国内总需求将达到20万~21万t。
三氯甲烷主要用作HCFC22的生产原料,也用于医药、农药等领域。随着空调、工业制冷设备和氟塑料PTFE的增长,带动了HCFC22的发展,三氯甲烷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2000~2004年我国三氯甲烷产量、进口量及表观消费量见图2。近年来我国三氯甲烷出口量很小,不足1500t。2004年国内表观消费量为40万t,预计到2005年国内总需求将达到40万~43万t。
四氯化碳在我国主要用作CFC11、CFC12的原料、化工生产溶剂和清洗剂等。近年来国内发现了一些四氯化碳作为化工原料的用途,如浙江化工研究院用四氯化碳作为生产HFC245fa、HFC246fa的原料,为四氯化碳在CFC11、CFC12按时间表淘汰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路。2000~2004年我国四氯化碳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消费量见表3。2004年四氯化碳的消费量为4.62万t,预计到2005年底关闭单产四氯化碳装置后,国内产量和消费量为2万~3万t。
表3 2000~2004年我国四氯化碳产量和表观消费量,万t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生产量 | 4.82 5.76 | 6.94 | 5.71 | 4.62 | |
进口量 | 2.61 | — | — | — | — |
表观消费量 | 7.43 5.76 | 6.94 | 5.71 | 4.62 | |
市场竞争将趋白热化
2003年以前我国甲烷氯化物市场供不应求,年进口量达20万t 以上,国外厂商采用低价倾销方式争夺我国市场。四川鸿鹤和浙江巨化牵头提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反倾销申诉,2002年二氯甲烷、2004年三氯甲烷反倾销终裁获胜,为我国甲烷氯化物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2003年在国内多套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装置投产后,仍是产不足需,2004年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进口量达到30万t。2005年国内甲烷氯化物市场激烈竞争局面已经显现。2006年国内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装置能力将达到需求量的1.4倍,以开工率80%计,年产量为70万t,而预计国内最大需求量为63万t,且三氯甲烷的重要下游产品HCFC22出口一旦受阻,国内甲烷氯化物产量将远远高于需求。同时国外产品也会通过种种渠道流入国内市场,届时必将形成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将导致对进口甲烷氯化物反倾销的努力付诸东流。
联合发展 扩展生存空间
(1)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装置中副产的四氯化碳及三氯甲烷下游HCFC22都是ODS,属于被限制和淘汰产品。国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严格审批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生产装置项目,在政策上给予正确引导。
(2)甲烷氯化物生产装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计划建设生产装置的企业,要认真对产品市场和装置技术水平进行调研、谨慎决策,应该看到到“十五”末期甲烷氯化物商品量将远远大于消费量,加上国外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的低价涌入,市场竞争激烈的格局已经形成。
(3)现有企业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在利益共享的原则下,有礼有节地抵御国外大量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低价进入、冲击和扰乱我国市场。
(4)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5)重视下游产品开发,开拓甲烷氯化物的新用途,增大市场容量,减缓竞争局面。